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08年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19/09/02
內容:

時  間:民國108年8月2日 下午15:30

地  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96號9樓  MOMO親子台第一會議室

討論議題:

  • 自製節目「動物大明星第七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紙箱做玩具」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快樂小農夫」第一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出席委員: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林惠雅教授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 鄧蔭萍副教授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列    席:鄭豐展 資深經理、唐蔚芸監製、楊佳茹、袁平、古金文、徐小雯、戴鈺純、林沭嬋、林依宣、蔡尚淳、廖珊妮、林珮羚、李依玲

主  席: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林惠雅教授

紀  錄:林珮羚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1.古金文編導簡介自製節目「動物大明星第七季」(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首先,我非常喜歡這個節目的拍攝畫面跟手法,節目中的專家達人以貼近觀眾的解說方式很自然順暢。惟節目收視族群設定在5到12歲讓人感到困惑,因學齡前的孩子很難一次接收節目中這麼多的資訊。加上節目段落的區隔不夠明顯,只有達人不間斷的解說,會顯得內容太多不夠聚焦不夠有系統,建議可在後製時採用類QA方式,以字幕提問Q,再由達人解說作為A,會讓觀眾更清楚每段想傳達的知識內容。

另外,節目開場若要引起小朋友的動機及觀看興趣,可以考慮結合孩子較熟悉的主題或生活經驗去吸引他引發共鳴,例如:電影的蜘蛛人、功夫片的螳螂功等。內容上亦可考慮將一些日常聽聞的動物習性加入討論,例如:老一輩常講被蜘蛛灑到尿嘴邊會長泡泡;或是螳螂交配後母螳螂會吃掉公螳螂之類(事實是只有一、兩類特殊種的螳螂才會這樣,其他都不會),不管是錯誤迷思或是以訛傳訛等資訊,節目可以用類似破除錯誤觀念的「動物小百科」去介紹正確的知識,除了破除一般人可能錯誤的觀念之外,還能因為具爆炸性資訊的反差性,讓觀眾覺得節目非常值得收看。

鄧蔭萍副教授:

本節目真的讓觀眾對於物種的多元性大開眼界,不管是看到蜘蛛的卵的樣貌,或者是螳螂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鐮刀,節目中深入動物昆蟲的棲息地拍攝加上達人專業的解說,確實讓人收獲良多。但對於一個不到30分鐘的節目,要傳達的訊息太多也太快。而節目企劃中提到的動物小百科、動物放大鏡,其實會讓一般觀眾有點看不太懂,動物小百科可能是講保育跟飼養,動物百態可能是講習性、天敵等。會建議節目一開始就先請主持人用最簡單的語詞提供一個架構或是hints,例如請主持人或是旁白說:今天我們要瞭解的是:叮!螳螂的成長過程!叮!螳螂生活在哪裡!叮!螳螂有哪些種類!。

另外,專家達人的解說實在太順暢,順暢到不知道其實已講到下一節的內容及畫面,但或許觀眾並未完全瞭解上一段的知識。會建議節目每段或每小節間,可以有個小小的pause順道帶出小結語,例如:節目解說了五分鐘或幾分鐘可以問「所以小朋友知道了嗎?/我們想想看喔~所以螳螂的成長的歷程是先從...」如此再加上後製文字去summaries,節目可以更有系統。而如此好的影音好的內容,甚至可以作為幼教老師的備課教材來源。

林惠雅教授:

本節目拍攝得很好,媲美國家地理雜誌的動物頻道,但在收視族群的設定上會讓我有些擔心,如果要考慮五歲的兒童來觀看這個節目,那可能資訊太多幼兒吸收不了,也無法專注收看;若是設定成人收視,那節目真的很具有相當國外專業節目的水準和質感,國內很少有人願意這麼用心拍攝。只是以親子台較定位在親子收看的教育意涵,希望是陪伴的成人收看後再教導兒童,那就要反思若小朋友無法專注收看,那陪伴的大人還能收看多久?所以,我對MOMO親子台的刻板印象,會覺得小朋友應該要被納入考量。而因應不同的收視族群,引發動機的方式也會不一樣,若是製作給5~8歲的小朋友,那陳副教授建議的蜘蛛人開場很不錯;如果製作給家長或是成人收看,使用蜘蛛人開場反而破壞節目原來的質感。建議不同的年齡層還是要有不同的節目內容設定,取中間值很可能會無法照顧到任何一方的族群,反而會可惜了這麼好的節目製作。

其次,節目太著重於知識的提供,達人究竟要說到多仔細,需要製作單位再多考慮,畢竟太多的專有名詞會降低節目的可看性。當然,對於皮亞傑在講的,可以在孩子已建立的常識知識再增加多一點,而我想提出的是,除了知識性的內容,能不能也再提供孩子一點思辨的機會?我沒有任何要指示方向,而是小朋友要知道這些知識的用意為何?能否留點空間讓小朋友反思知道了這些知識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在媒體網路等資訊爆炸的時代,其實很多知識性內容都很容易找到,而節目若有什麼資訊是網路上查不到,或是即使查到也看不懂,非要透過節目達人解說才懂,會讓這個節目更具獨特性。

最後,在達人的選擇,提醒製作單位考量如果收視族群橫跨小孩與成人,達人的解說能否吸引所有的觀眾?達人講話抑揚頓挫的聲調,以及是否採用引導式的講話方式,都會影響想看動機。

三、討論議題(二)

  1. 楊佳茹資深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紙箱做玩具」(略)

2.委員意見:

鄧蔭萍副教授:

本節目採用物品再利用做成玩具,節目過程與呈現,包括製作方式的講解, 互相幫忙加油完成玩具,以及男女主持人事先說清楚記分方式,讓遊戲結果的輸贏衝突性降到最低,幾個部份都處理的很好,也非常強調成人與幼兒的互動,撇開大紙箱玩具可能大人也不見得做的出來,但小紙箱玩具的教學製作,及遊戲過程的部份,對教導幼兒遊戲的我會是個滿喜歡的節目。

陳姣伶副教授:

本節目裡面的成品真的很有趣也很好玩,但如果要自己動手做可能會有一些疑慮,例如節目中的紙箱好像都經過很專業的裁切,有很精準的尺寸,跟我們想像中的隨手拿家中的紙箱來做好像有點不同;又製作的工具也較特殊需要另購,所以即使做出來的玩具非常好玩但想到實際要做的難度可能就會因此打退堂鼓。

受限玩具的規格,必須一直丈量,需要有一定的數字概念,而且說再來就是是否可以思考如果用家中現成的素材可以如何完成。最後就是小朋友的參與度不足,節目中都是哥哥姐姐在執行,小朋友大部份是坐在一旁觀看,這個部份可以思考是否以親子的方式來節目互動,或是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動手做一部份,提高參與的程度。還有節目中哥哥姐姐的服飾盡量不要選擇太過色調飽滿的顏色,例如全穿大紅色的,會影響畫面觀看的舒適度。

林惠雅教授:

首先,節目中對於尺寸的要求太過於精準,一般家庭在操作時可能無法配合,第二個是節目定位的問題,節目不是要以小孩子為主嗎?但在觀看節目後,我發現那個小孩是擺在旁邊,兒童節目盡可能還是以小朋友為中心的會比較好。另外,節目中哥哥姐姐在主持有競賽意味的玩具時,我的感覺是雙方都蠻負向的希望對方是失敗的,而且會表現在口語用詞上,這一點可能還是要注意。

最後要說明的是,我不在意那個比例尺或製作邏輯,雖然那很重要,但我在意是小朋友跟成人的互動跟效果。

四、討論議題(三)

  1. 袁平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快樂小農夫」(略)。

2.委員意見:

林惠雅教授:

由於該節目還沒有完成,針對節目腳本中所提及的,有下述幾項建議:

  • 希望在節目中可以兼顧到知識的提供也能給小朋友一些反思的空間,例如說,翻土的方式,這樣翻跟那樣翻的不同處為何,可以讓小朋友去思考。
  • 在陽台栽種植物的風險,在節目製播時可能也要一併考量進去,並且在節目中以提醒或警語的方式告知觀眾。
  • 小朋友的實際參與跟操作是節目的重心,讓小朋友也能跟主持人一起參與所有的活動。

陳姣伶副教授:

節目名稱叫「快樂小農夫」,所以兒童應該就是你們的主題,裡頭的操作或者是實作的東西重點應該是在小朋友身上,在目前看到的腳本內容大部份都是哥哥姐姐在講話。另外有一集是講釣魚,但前面都是在講種植,因為是農夫所以都是種植,但綁了釣魚的單元好像跟種植是比較沒有關聯性的,最後是建議在農地拍攝時也可以教導觀眾,長在農地的植物也可以如何在家中栽種。

鄧蔭萍副教授:

節目的腳本中有規劃一個「綠知識時間」,裡面講的好像是連大人都無法記得的專有名詞,建議可以使用常識的介紹會更貼近觀眾的需求,在陽台栽種教學時也可以提供一個像是小技巧的解說或是小叮嚀,讓觀眾知道自己在執行時應該避免什麼。

五、主席結語:

非常感謝各位學者專家的意見及指教,節目製作的辛苦可能不是我們外界觀望的人可以想像的,不同的聲音可以帶來更多元化的思考,也感謝親子台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出來發表意見,最後有一個提議,也許親子台可以考慮在節目播出後做一些有系統性的節目觀看回饋問卷的調查,因為專家學者的意見也有可能是跟民意相違的。以上,感謝大家。

六、散會(下午五時)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