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07年第1次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18/12/03
內容:

時  間:民國107年6月19日 下午14:00

地  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96號9樓  MOMO親子台第一會議室

討論議題:

  • 自製學齡前節目「MOMO歡樂谷」第十一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學齡前節目「家事小達人」第二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一起來剪紙」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出席委員: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林惠雅教授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列    席:鄭豐展 資深經理、唐蔚芸 監製、袁平、楊佳茹、詹益權、古金文、劉俊甫、徐小雯、戴鈺純、張心偉、李依玲、高欣怡、林珮羚

主  席: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紀  錄:林珮羚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1.唐蔚芸監製簡介學齡前節目「MOMO歡樂谷」第十一季(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此節目以promo親子台創作的律動歌曲為主,應該是親子台的代表性節目!惟幾點要注意:第一是視覺有點過花。節目佈景跟唱跳哥姐的服裝顏色都非常活潑繽紛,但也造成有點over而讓主角無法凸顯。建議若佈景設計較彩色,主持人衣服就可以是單色;或是佈景可稍微單調色系,主持人就可以穿得較花,以達成視覺互補作用。

再來是節目安排很多學習主題但缺乏主軸,例如:節目說故事單元為拔蘿蔔的故事,在討論互相合作、團結力量大的情意內容,後面的魔鏡單元就可介紹蘿蔔的知識作延伸,讓節目比較有連貫性及延續性。又或者區分出該集節目希望以教導情意內容如人際互動技巧、態度為主?還是希望教導知識性內容為主?節目只有二十分鐘長度,建議強調單一主題即可。

第三點是律動歌曲之服裝與歌曲內容建議再作些搭配。例如搓湯圓的旋律很好聽也很有節慶感,但樣片中哥姐穿搭的衣服卻稍嫌違和,建議服裝設計和歌曲搭配可再更有系統一點。

林惠雅教授:

以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本節目畫面很明亮,流程設計流暢,歌曲也輕快易學,整體帶給兒童很歡樂的氣氛,這是親子台節目設計的優點。若能改善以下部份應該會更好。

第一部份是哥姐聲音表情過於誇張。以孩子為導向的語言,不一定要那麼不自然,聲音應有抑揚頓挫,而不是平的,然後輔以一些肢體動作來搭配,更可吸引小朋友注意力,舉例來說,節目中小蜜的配音就比較自然不誇張。還有要吸引小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引起聯合注意,要怎麼樣讓小朋友跟你是一起注意在同件事上面,這樣你之後所講的內容才會有意義。不論是在做節目還是跟小孩講話,引起聯合注意都會是先決條件。個人也建議哥姐可再進修聲音表情課程,學習怎麼樣不做作但卻有抑揚頓挫的音調。

第二部份是小朋友對於哥姐講完故事會有自然回應的設計很好,兒童節目很需要不全丟給大人來教導的設計,可惜的是哥姐只有重複小朋友的話,而沒有作interaction,建議這部份可透過簡單的互動,如依據小朋友的回應來反問他為什麼這麼想?由哥姐再帶領小朋友去多思考一些東西,可以增加小朋友對故事的印象,甚至帶領小朋友加深回應的深度。通常故事能不能引起互動,這才是給其他家長跟小朋友思考的一個很重要的示範。第三部份則是附議陳副教授所提到,本節目要教導的知識太多,建議再作取捨。

陳達德醫師:

首先,節目目標族群設定4~7歲,講話速度是很重要的一點。大家基本上記得一個原則,對小小朋友講話每秒兩個字要有暫停及斷句,通常兩歲的小朋友大概一分鐘115個字,講話基本上93%以上需有暫停,那到了五歲的話126個字,講話大概76%需有暫停,當然愈大的小朋友,可以有自己斷句的能力,但即使是成人的對話,為了讓對方聽得懂,通常一分鐘也不會超過140個字。搓湯圓、夢想百寶袋、小烏龜這些歌曲速度就很ok,但起床歌67秒共173個字,則遠超過一秒兩個字的範圍。還有檸檬哥哥講話速度一秒鐘幾乎三個字,哈密瓜哥哥一秒鐘近乎四個字且缺乏暫停,這兩位哥哥其實講話速度都太快,在講故事的時候小朋友是否真聽得懂?建議可參考NHK的兒童節目,在講故事的時候通常主持人就變聲優,節目用很簡單但是非常突出主軸的圖片去帶故事,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這也呼應陳副教授提到主題與背景的區別,小朋友在四歲之後,雖然對於主題背景區別的能力,以及選擇性注意力變好,但節目目前整體畫面的視覺感會有主題、背景太亂無法區分的問題。

第二個部份就是林教授有提到聲音要自然一點,但是跟小朋友對話,我再次強調,低音跟高音之間音域的變化還是得豐富,尤其是對像兩歲年紀很小的小朋友,男生的聲音可能要再提高一點但也不要太假,這部分是我認為可能要注意細節,這會直接讓小朋友感受到他有沒有辦法去參與這個節目,他有沒有辦法去理解。

最後就是樣片節目內容提到知恩圖報這個詞,學齡前的小朋友還在量性發展階段,我們不會要求他們要知恩後要懂得圖報,那個通常是要年紀大一點才能理解。像樣片中小朋友的回應其實都沒有圍繞在感恩圖報,幾乎都在說他為了誰做什麼好事,而這其實是他們還不了解那個概念。另外,就像二位教授提及,節目要教的內容有點偏多,其實親子台的兒童節目已經很專業,做好一個主軸就好不用貪多,以上是我的建議。

陳姣伶副教授:

可能知恩圖報的概念,會有點超過目標觀眾的道德發展或是社會情緒發展。這邊再延續林教授跟陳醫師提及的內容,像NHK會用很多畫面來講故事,而回歸到親子台本節目,在講故事的同時旁邊會秀動畫,但小朋友可能不知道該注意動畫還是主持人,易造成無法集中注意力。延伸林教授剛提到引起聯合注意的部分,我會建議乾脆讓主持人用其他方式來讓孩子的注意力就在他們的身上,由主持人來傳遞這個角色的動作情緒,而不需要另外再製作動畫畫面,尤其動畫可能沒辦法做到那麼精細,而一直重複動作,反而放上動畫會多此一舉造成視覺上的干擾。也可以是重新設計讓故事增加一些互動,例如拔蘿蔔不用在動畫裡頭去表現拔的動作,可以由哥姐來表演拔的動作,而小朋友也可在後面一起參與拔蘿蔔,直接變成現場的動態遊戲,或許可讓現場孩子的參與更自然。另外,所謂的孩子參與並不是只要跟著大家一起喊123!拔啊拔!不斷的加進不同的角色,不斷重覆同樣的話和動作,會很沒變化感。建議可以改成讓孩子來出主意,例如:可以與孩子討論你覺得應該要怎麼拔?現場那麼多小朋友的主意一定都不盡相同,這也能讓後面的故事發展稍微有點變化性和趣味性。

陳達德醫師:

陳副教授的設計我覺得很好,將講故事變成是遊戲,相信參與的小朋友都會很快樂。但是要怎樣將這個快樂能量傳遞出螢光幕外,讓收看的觀眾也覺得好好玩,這就涉及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運鏡,要能去focus引導小朋友情緒的一些東西,而不只是take大畫面。第二個就是林教授講到的主持人要能吸引小朋友。舉個例子,公視趙自強演的奶奶在講故事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東西,光他一個人面對整個鏡頭,但為什麼小朋友可以聽得如癡如醉?那是他個人魅力、表情、聲音、動作,就把重點什麼都帶出來了,小朋友被他吸引跟著他走,就開始理解故事內容,所以主持人很重要,要怎麼去掌握那個情緒、那個tempo。通常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說實在的這些故事都不複雜,很多學齡前的小朋友也許都聽過,那節目能吸引人的過程可能才是有趣的部份。

陳姣伶副教授:

還有一點是目標觀眾裡也含家長,等於是家長藉著收看這個節目學習怎麼樣跟孩子講故事,我們會期待哥姐可以運用一些偶或是帶入一點遊戲的概念來跟孩子講故事,呈現出一個實際互動的講故事情境,而非再藉後製動畫去作處理,這樣對家長來說,從節目中學習及引導的作用會更好。

三、討論議題(二)

  1. 袁平製作人簡介學齡前自製節目「家事小達人」第二季(略)

2.委員意見:

林惠雅教授:

幫忙做家事這主題用意非常好,節目目標觀眾可能要注意一下,要給家長聽的內容,跟小朋友能簡單做的工作是不一樣的,兩個目的想兼顧很難。例如第一集樣片沖馬桶提及用多少粉配多少水來製作清潔劑,節目知識性很高,這部份應是屬於提供家長的參考內容,只是會發現該情境讓小朋友很無聊地靠在哥姊身邊。同樣地,第二集樣片的資源回收內容太細太複雜,還有一點是沒有讓家長進入節目中一起參與也很可惜。若節目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幫忙做家事,希望帶出小朋友對於父母親打理家裡的心情是有所感謝,尤其期待達成家人間合作作家事,建議家事的內容就不要弄得太專業,太複雜。

另外,4~7歲跨兩個兒童生理發展階段,設計家事內容建議要考量該集主題希望給幾歲的孩子看,因為基本的小肌肉與大肌肉的發展與空間能力的發展都有所不同。

還有要注意一下,節目中的哥哥吃法太誇張,而且吃完卻是小朋友要幫哥哥收拾及分類?應該要能有自己吃的東西要自己收拾,這是種自我負責的概念。

陳姣伶副教授:

我個人還滿喜歡這個節目的設定和定位,鼓勵孩子參與家事很重要,做家事的過程孩子也可以發展他的身體動作、認知能力,但家長常不知道這個對孩子真正的好處,常常帶一兩次的家事就算了,尤其小朋友做完大人還要收拾,乾脆自己做比較快,所以建議節目可以適時提點家長,比如垃圾分類的概念;比如收納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概念,怎麼樣排列最整齊;比如打蛋訓練手腕的力道;比如擦桌子、擰抹布、拖地都可以培養手指精細動作,讓家長更清楚知道不同的家事對孩子發展上的意義,會讓家長比較有耐性跟意願去忍受孩子弄得亂七八糟,只要孩子多練習後技巧精熟,就會發現他們真的可以做小幫手。

另外,剛林教授提到本節目似乎是作給大人看的內容,當然家事不是為孩子設計,因為它本來就是家裡面的勞務,只是我也比較認同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總是有一些家事的部份是大人來做,一些部份是小孩可以幫忙的,甚至也可以在作家事的過程中加進互動,如鼓勵孩子問問題,為什麼這個東西要放這裡?就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透過討論或互動給他一些概念。另外大人在示範家事時除了口述,畫面旁也可以再加些重點提示,而節目中教的特殊清潔方法,就建議放在節目最後面,以作家事的小撇步供家長參考。

還有林教授提到節目中的資源回收項目是真的太細,連每天在做的大人都不見得分得清楚,而且這節目時間很短很難交代完整資訊,反而會讓觀眾得到的訊息不完整,會建議在節目裡頭提供具公信力的資料來源,或是建議家長可參考哪些網站,這樣作的好處是一方面代表節目內容有憑有據,另一方面也延伸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蒐集相關資訊。

陳達德醫師:`

雖然5~8歲孩童使用工具的能力愈來愈強大,但小朋友多半無法獨立完成全部家事步驟,所以家長的參與也很重要。如果節目重點是給小朋友看,那focus就在小朋友能做的那段,而家長要負責的部份,就像陳教授講的,可以在節目最後放上小提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亞洲家長通常較具目的性,即使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建構在像感覺、動作、認知等等基礎之上,是兒童發展裡非常高階的功能,但由於做家事實在是一般家庭很自然每天發生的過程,也自然到家長不會去appreciate做家事有什麼重要。節目可就趁機為家長上點專業活動分析,小朋友處於哪一種階段可以作什麼事,這件家事可以培養出什麼能力,家長一聽第一個會覺得這個節目很專業,第二個會覺得家事活動很有意義,也會讓他們有高動機去實行。

基本上節目活動設計不錯,只是小小建議家事應由小朋友為核心來發展到他周遭的東西,如他的衣櫃、玩具等等……,小朋友的參與度才會比較高。馬桶、廚房洗碗對小小孩有點遙遠,畢竟不少家長顧慮安全而不讓小朋友進廚房,所以建議家事可以稍微再簡化,並從小朋友身邊開始。

林惠雅教授:

節目製作人也可以想想用什麼活動可以讓做家事變成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情,吸引小朋友願意參加?參考一下「歡樂谷」節目是以活潑有趣為主導,相信親子台製作人也可以引導讓做家事本身變成有趣的事情。可以參考日本節目的作法,主持人會從找一個廁所很乾淨的家庭開始,那該怎麼找?從這裡就是在講一個story,用各式各樣可以思考的方式來引發觀眾的注意力跟動機,會比節目一開始就從打掃馬桶開始有趣得多。

陳達德醫師:

剛剛我建議先以小朋友為主,如果拍了六十幾集,那我相信以小孩子為中心的家事項目一定會有拍完的時候,慢慢就可以繞出來愈來愈遠離小朋友的家事這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家事節目該怎麼引起小朋友的動機?有幾種做法:找一個角色去搞笑,其實從製作的角度我覺得也不錯,只是反派請不要用大哥哥,因為大人的行為是小朋友學習的model,建議用偶來作搞破壞的反派角色。

四、討論議題(三)

1.楊佳茹資深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一起來剪紙」(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剪紙的技巧性較高,但節目示範物件就一般色紙大小,在畫面上呈現其實非常小,會建議剪的物件尺寸可以放大,讓小朋友在家裡剪的時候較容易完成,當然大一點的孩子能力較好,各個尺寸是比較能操作自如。另外一點是節目用色紙作為素材,主持人通常會拿筆先畫再剪,但若是深色色紙加上深色筆,或是用鉛筆畫會幾乎看不清楚,建議用銀色的筆來畫會比較有對比,線條也會較清楚。

節目設計達人剪紙的部分很棒,可培養孩子的美感與欣賞能力,尤其男老師的口說示範,引導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很清楚,而女老師的剪紙說明相對就較抽象,不過也可能牽涉到他們所剪的樣式。另外,建議未來設計DIY類的節目也可以設定用「編織」作主題,原因一為編織的工具多元化,可以用紙、用毛線、用尼龍繩來編,不像剪紙只能使用剪刀,頂多不同尺寸或形式的剪刀;原因二是編織的成品多樣化更好發揮,更可以結合到生活物品,如編織杯墊,而不單單像剪紙只能作裝飾,況且孩子拿剪刀家長多少還是會擔心,反觀編織能讓孩子發揮更多元的操作技巧。

林惠雅教授:

剪紙的確已適時調高目標族群的年齡,而這樣的活動好處在訓練孩子小肌肉動作,也發現剪紙前有預畫線條的動作,讓孩子更容易操作,以及讓孩子有機會說明自己的成品,以上都是節目很不錯的規劃,當然像顏色相近造成看不清楚之類的小細節要注意,以及如示範物件太小、細細的花蕊要黏在麻繩上諸如此類的部份,雖然做出來很漂亮,但對孩子又有點難度。同時,我會覺得主持人的形容詞過少,無法具體形容不同小孩作出的成品特色是什麼,很漂亮或很好看都只是一般性的稱讚,也許孩子在說明自己作品時,主持人可以用提問來增加彼此互動。

對於節目來賓我倒是與陳副教授有不太一樣的看法,我反而覺得男老師講得太難,會讓人不了解這單元的目的在賞析還是在教剪紙?重點若在賞析的部分,那是不是可以拉長一點,讓美感的賞析能夠跳脫出來比較重要,若能讓孩子去了解他認為什麼是美?美在哪裡?這不但作這類藝術型節目很大的夢想,也會是非常獨特的成功。

陳達德醫師:

以本節目目標年齡層的設定,在剪紙技能當然沒什麼問題,只是要指出一點是,除非小朋友很有興趣,否則家長不大會花時間去陪同做剪紙。其實剪紙可以做較小年齡層也沒問題,一歲就可以開始用安全剪刀練手指開合動作但剪不斷紙,而兩歲開始可以剪一次,三歲大概是兩到三次,所以兩、三歲的小朋友也可以玩剪的遊戲,但是剪刀就必須是助力剪刀,而不是節目中所使用的一般剪刀。對於小小孩不見得要剪出形狀,就是個剪的遊戲,比如:今天我們要來餵狗狗吃東西,食物剪成一塊一塊掉下去會很好玩;或者大一點的小朋友如四歲,可以剪出基本幾何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那就玩剪出下雪的雪花,不見得一定要做出一個作品,其實就只是純遊戲即可。誠如之前講的,我覺得我們的家長太強調結果,但過程遠比結果重要,過程中其實可以做很多很好玩的東西。剛剛兩位教授提到,示範物件太小又複雜,但理論上五歲後的小朋友是可以做到只是實際難度很高。而我相信節目所選出來的孩子應該至少小一且手指精細能力算不錯的孩子,但相對有如此程度能力的孩子,家長通常不會在乎也不會特別去看這樣的節目,至少動機不會太高;通常對於剪紙較積極要求小朋友參與的家長,一般是小朋友精細能力發展可能有一些狀況,故家長會期待增加這樣的訓練,剪紙活動只是一個媒介,其實節目為這類家長的需求,將難度再往下降一點,並設計出更好玩的遊戲。

還有,跟前一個家事小達人的節目一樣,要怎麼樣把剪紙節目的專業性彰顯出來?要怎麼去勾起家長的興趣,我相信節目以提示發展年齡與空間概念及精細動作之間的關係,應會增加大部份家長收看的動機。

林惠雅教授:

幾年前我曾帶過國小類似剪紙這樣的遊戲,但目的是帶入社會互動及相互合作。因為剪紙本身可能一下子就做完了,也許變化性不那麼大,但是如果加些社會行為或社會互動進去,就有很多可以做。例如剪刀工具只有幾把,但要用的人很多該怎麼辦?是不是要用輪流的方式?這就在增加孩子人際互動中所需要的社會技巧。又或者是不是可以先準備幾張剪紙樣式,每個人選一個樣式來剪,剪完合作拼成一幅畫,這樣的團隊合作也可以讓孩子覺得貢獻一己之力後的成就感。

五、主席結語:

藉由專家們的專業指點,親子台的自製節目在現實電視台節目預算,已經做得很努力且愈來愈專業,也讓我們委員覺得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印象之前看到台灣自製節目比例似乎不到兩成的統計數字,那基本上已算是較弱勢的文化出產國。然而,台灣在幼教、特教方面在亞洲國家排名相當前面,尤其在兒童復健的醫療水準在全世界排名也相當好,我們也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優勢,幫助我們專業的親子台團隊做出更多更具創意、更專業的兒童節目,來造福台灣的小朋友,甚至整個亞洲的小朋友。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能夠有不同專業之間激盪出火花,希望這些意見對各位製作人都能有所幫助。

六、散會(下午三時十分)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