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06年第2次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18/12/03
內容:

時  間:民國106年12月22日 下午15:00

地  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96號9樓  MOMO親子台第一會議室

討論議題:

  • 自製學齡前節目「MOMO這一家」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學齡前節目「MOMO玩玩樂」第八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黏土派對」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做菜ABC」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出席委員: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師培中心主任 保心怡副教授

列    席:鄭豐展 資深經理、唐蔚芸 監製、廖珊妮 副主任、袁平、楊佳茹、

詹益權、劉俊甫、徐小雯、溫仕如、李姍怡、林珮羚

主  席: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紀  錄:林珮羚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1.唐蔚芸監製簡介學齡前節目「MOMO這一家」(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此節目集合台內各主持人共同演出很好,但原設定收視目標主要4~7歲,次要0~4歲,就主題選擇及內容呈現,如:詐騙、學校篇的觀察鳥類等,都較適合大齡兒童,可能需再調整收視目標族群。另外,藝人為達其扮演角色之年紀,表演方式會較誇張以呈現戲劇效果,例如:滑一跤的動作,大人去扮成小朋友作滑跤就是更好笑,雖然表情和動作很有趣,但怕小朋友注意力變成在表演上,原要傳遞的價值觀反容易被有趣的表演而掩蓋。建議部份角色如:年紀大的爺爺奶奶;以及負面角色可由「人偶」來擔任,一方面小孩對偶的投射性較弱,會模仿人但較不會模仿偶,一方面偶也不像人表演比較誇張,但又能精準吸引小朋友目光。

目前「MOMO這一家」每集切割成家庭劇、校園劇、生活劇,但既然主軸是一家人,就不需要特別切割成三塊,撰寫劇本時可先擬定出該集希望探討的議題加以簡單設定。如:這家人假日出遊,場景就是家中及戶外而不用上學;或是設定成校外教學,場景就是學校及戶外,讓要設定好的議題可以有多一些時間延伸至不同場景作深入探討,類似動畫「櫻桃小丸子」般。

保心怡主任:

在台灣,兒童電視節目製作環境困難,且製作經費也有限,我們很能諒解在成本管控下無法採用效果較好的呈現方式,也很佩服MOMO親子台的製作團隊已努力作到極致,真的很不容易。

四個節目看下來,可發現幾個節目的場景很類似,背景給人的感覺,以及角色的衣服設計都較花,雖然視覺上充滿顏色可以豐富畫面,但建議重新在色彩上作些設計,讓背景和主角去相互突顯,而不致每個場景類似度過高。舉例來說,若希望呈現戶外感,可以用深綠、淺綠去取代其他花色;或是利用移動組合交錯擺放背版及道具,讓場景更有創意及差異感。有家庭劇的部份,也可以考慮採用臥房睡前的場景,只要一盞小黃燈,由家長與孩子回顧今天的行為及分享。另外,在觀察鳥類這集會期待有鳥出現,但出現的卻是蜘蛛,希望能在有限經費裡將場景及道具作些變化以更呼應劇情,也能增加人與環境/場景間的互動性。

需提醒留意每集劇本主題應呼應預設的教育目標,如劇主題為觀察鳥類,但最後重點卻變成不要捉弄別人,可能要再修正一下。此節目比較多希望能處理社會互動性的內容,而現在幼教這塊也很強調情緒面,也許在主角對話設計可更突顯情緒元素,比如:觀察鳥類這集出現想要捉弄別人的小朋友,老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議不要純以惡作劇的角度來看,應更貼近孩子的想法,去探討孩子背後想作這事的原因,有可能是想讓別的同學也覺得好玩,但要讓孩子去理解這樣的行為將造成別人怎樣的感覺,比如:驚嚇、干擾別人的學習情緒,這可以在劇本的字裡行間去加強。在社會化教育的部份,若節目預計有第二季的規劃,建議增加不同行業人物的出現,可更豐富這一家節目的戲劇內涵。

陳達德醫師:

「MOMO這一家」幾點建議提出來說明:

首先年齡層的設定建議不要這麼廣,若涉及學校、交友應是在4歲之後。4歲之後會很喜歡誇張、搞笑的話,節目適當地加入誇張元素的確可吸引他們,但要注意焦點不要模糊掉。第二點是節目視覺效果實在有點陽春,親子台的很多節目背景太像,若能多點節目製作時間及預算,或許可考量key景;再者,小朋友要到5歲才能完全發展語言假想,故對3、4歲的小朋友看劇,道具是很重要。第三點是劇情內容可更聚焦,主題不要貪多。另外,3、4歲小朋友對日常生活角色很有興趣,故第四點是讚許節目聚焦在家庭生活的內容是正確的。

三、討論議題(二)

  1. 唐蔚芸監製簡介學齡前自製節目「MOMO玩玩樂」第八季(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系主任:

「MOMO玩玩樂」第八季拆分很多段主題,每段時間都很短,內容雖豐富但欠缺關聯性。目前幼兒園推動主流為統整性課程,目的讓學齡前孩子在經驗或是認知的銜接可建立關係性、邏輯性。建議節目可用主題來串聯包裝各單元,舉例來說:「一起動動腦」單元認識打掃工具,「一起愛動物」認識綠蠵龜,可以讓孩子思考打掃環境就可維持環境整潔,而綠蠵龜會瀕臨滅絕就是因為沒保護環境,「一起玩遊戲」單元則可玩垃圾分類……。

另外,「一起來跳舞」單元使用一些經典的公版兒歌很不錯。

保心怡主任:

主題統整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要,在撰寫腳本時就要設定好主軸去串聯各單元,假設主題是橋,「一起動一動」單元可以學習與橋相關的律動歌,「一起動動腦」單元就請小朋友想想如何過河,小朋友通常會提出天馬行空的答案,主持人也可以順帶用圖片介紹各式各樣的橋。對於節目中「一起動動腦」單元,可以看出製作單位很用心處理生活學習的內容,惟這些內容比較像是坊間教材類似連連看的益智題目,會建議節目多提出學齡前孩童生活上較常碰到的小問題,讓小朋友依線索動腦想想如何解決,例如:廁所地上出現一攤水,小朋友尋線索發現原來掛著的毛巾沒有擰乾,那要如何才能將毛巾擰乾?諸如此類更貼近生活的問題。

另外,MOMO親子台創作許多新歌曲,建議歌曲不要太長,最好有許多重覆性的節奏,歌詞要讓小朋友容易理解,例如可利用sentence friends句型;舞蹈動作最好也簡單化,這部份會建議參考一些經典律動歌曲的重要元素。

陳達德醫師:`

陳副教授講的貫穿主題這點很重要,希望製作團隊可以好好參考。而談到問題解決的部份,這跟節目目標族群設定也有關。「MOMO玩玩樂」先從肢體律動性的單元開始很好,再來帶物件認知的單元。3、4歲小朋友對物件概念強調的是它的屬性和特質,節目原來的作法是屬性特質沒有錯;到了4~6歲小朋友就開始發展類比與關係,而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都是4歲之後開始。簡言之,解決問題的部份要作難度的分類,由特質→關係→解決方法。

個人最大的建議是在節目後半段音樂律動遊戲那一塊,放什麼音樂對應什麼東西,最好輔以視覺提示,讓屬於影音媒介的電視節目更有趣更豐富,不致於音樂拿掉而略顯單調。即使預算考量僅採用簡單的燈光也是種視覺提示,如藍色的燈光配合著流動感的音樂,可讓人聯想到海洋。

四、討論議題(三)

1.楊佳茹資深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黏土派對」(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黏土派對」節目二段單元的漸進式教學設計很棒,很符合所設定3~6歲的目標族群。惟節目一開頭就直入黏土教學,缺少「Welcome」觀眾的感覺。通常設計給學齡前孩子的課程內容要先「引起動機」,節目名稱既然使用派對,代表是個熱鬧情境且會有派對目的性,如特別for誰的生日派對,因此建議節目可用約2分鐘時長的故事去包裝,用故事來吸引孩子進入這個特別的party,讓孩子在作黏土造型時更有fu,甚至維持住專注力,對此節目可謂是錦上添花的效果。

另外,會建議節目尾聲能將製作小訣竅採列點方式提示家長及小朋友,例如:樣帶中製作小豬的圍巾,搓太粗會圍不起來,搓太細則可能會斷掉。以上二個小建議,提供製作團隊參考!

保心怡主任:

「黏土派對」節目呈現出的作品都非常完美,但小朋友的作品實際上並不那麼完美而且呈現孩童的創作想法,故如何在「像」與「充份想像」的空間找到平衡點,會是黏土節目的一個挑戰。作黏土講求的是「創造」歷程而不是規格化作品,會建議節目可找一群有想法的小孩為主,不一定需是外型可愛漂亮的孩子。節目除安排成人很完美的作品,也同時呈現現場小朋友保有天真性的作品,再由現場主持人靈活地與這群有想法的孩子們作互動,去理解小朋友的創作,肯定及接納他們的創意,應該可激出更多精采火花。或許,節目用設定主題及引發動機也是一種方式,例如:媽媽買了大閘蟹,小朋友觀察了螃蟹所以想捏螃蟹黏土……,這樣可以與現實有所對應,而不是光抄襲坊間卡通式的作品,讓黏土更有孩童想表達的創意,以及創作出的作品是滿足孩童可以「玩」的動機,例如:在節目尾聲讓小朋友的黏土作品在設定的主題中作角色扮演遊戲,延伸出故事組合來作ending,這也是一種想像力的發揮。

陳達德醫師:

首先,請注意樣片提到大、中、小的三個三角形堆起來是耶誕樹沒錯,但主持人誤把大中小講成三等份需修正。本節目年齡層從小到大都有,3歲孩童會需要示範怎麼作耶誕樹,那接下來可以討論有沒有其他作法?例如:哆啦A夢的耶誕樹、聖戰士的耶誕樹,建議可以去拍攝幼兒園各形各色的耶誕樹於節目中分享,讓黏土造型不致於單一樣版。

以我的專業來講,玩黏土是觸覺系統發展非常重要媒介之一,會希望黏土不是只有一種材質,有好塑形的輕黏土,或是傳統黏土,或是在家中用白膠、麵粉、玉米澱粉,灑上食用色素,或是各色果汁等的自製黏土,更甚者會希望製作出不同質感的黏土,例如:紅色黏土加點橄欖油,搓一搓有滑滑的質感;藍色黏土加點鹽巴或沙子,搓一搓有沙沙刺刺的質感;黃色黏土加點黏膠,搓一搓有黏黏的質感;或是黏土灑金粉會呈現閃亮感。節目可教導家長要怎麼做,愈多元愈好,黏土表現的形式也可以是塗花紋、或是鑲嵌小飾品,對缺乏觸覺刺激的城市小朋友會是很大的幫助。

小朋友6歲之前都是在玩遊戲,而且無自我評價能力,大人說棒就棒,所以玩的過程比結果重要,玩得髒無所謂,成品醜也無所謂,就請主持人去鼓勵、肯定就好。

五、討論議題(四)

1.袁平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做菜ABC」(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這節目重點不只是學英文,還有親子一起動手做料理,具備動手動腦的功能。而食物、語文都跟文化很有關係,建議節目在做菜前可先討論文化的部份,如:要作法式點心,就可以先討論為什麼法國人要作這樣的點心,孩子知道食物背後典故,會讓製作過程更投入,對學語言也可以更有感覺。

二位主持人默契真的很好,建議節目在作法回顧的部份,除了針對較大年齡學童作英文句型的複習,也可以增加複習英文單字,以同時照顧到英文程度較差或是年紀尚小學童的收視群,否則又要聽對話又要跟做菜步驟,很容易就忽略掉該學習的英文。

保心怡主任:

「做菜ABC」也是個滿有趣的節目,背景跟前面二個節目較有明顯差異。在食材取得的部份,可考量連結食農教育的概念,比如說蛋料理,或許可外景去農舍取得最新鮮的蛋,讓小朋友有機會認識食物來源;或是主持人提供可判斷食材新鮮與否的簡單知識。

另外,節目沒有明確劃定哪些句子用中文或用英文,故建議原設定希望孩子能學習到的重點句或重點生字,在腳本設計時就多安排出現次數俾加深印象。例如:樣片中提到攪拌這個英文動詞,整集只出現一、二次,建議可在撰寫腳本時就先很技巧地設計,例如女主持人可問:該輕輕地攪拌還是重重地攪拌?男主持人回:應該輕輕地攪拌。

陳達德醫師:

6~9歲學童很喜歡異國、不同時空地點的故事,故「做菜ABC」若加入異國文化元素他們會很愛,例如作Pizza就穿義大利服飾、來點義大利歌曲,除了更吸引他們,節目也會更活潑、更有趣。

每集的英文重點生字或句型,要再更明確標註,主持人對話時語速尚可,但英文畢竟不是母語,在重點學習時的語速會建議再放慢,及利用保主任剛提到的多次重覆手法。

原則上,「做菜ABC」是個非常有趣的節目,相信小朋友也會很喜歡!

六、主席結語:

很高興得知MOMO親子台今年度製作的節目,透過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所舉辦的優質兒少節目評選活動,獲得豐碩成果。我們已慢慢感覺評議節目有雞蛋裡挑骨頭感覺,在此很感謝MOMO親子台製作團隊這麼辛勤、用心地製作各類型節目,帶給小朋友更多優質的兒童節目,希望經過今天在場專家學者們的提醒與建議,對親子台節目製作有所幫助,未來可以得到更多獎項!也祝福製作單位能多爭取到一些製作經費及製作時間,不只是專業受肯定,現實也可以得到實質回報。

七、散會(下午五時)

推薦